理论学习

理论学习

首页» 理论学习

理论学习

有道有徳真君子

发布日期:2006年01月12日 阅读次数:

  

路志强

  道德和金钱,一个是精神的,一个是物质的,任何人都需要,缺一不可。离开了道德无以立身,离开了金钱无以生存。所以道德和金钱就成了世人终生追求的两样东西。
  有的人把“道德”视为立身之本,认为德为本,财为末,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地,有地此有财”,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。有的人把“金钱”视为命根子,认为钱是根本,是万能的,钱可通神,只要有了钱就可以横行于天下,所以把聚敛钱财作人生的第一追求。这样,人就有了君子和小人之分。
  把“道德”作为第一追求的人,世人称之为“君子”。君子坦荡荡,喻于义,怀德、怀刑(明白的是大义,时常想着道德,关心法令制度);谋道不谋食,忧道不忧食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;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;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;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他们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有道而正。这样的人,视道德品质为生命,视不之财为粪土,他们从了政、掌了权,往往以事业为重,以百姓为本,以不贪为宝,谁要在他们那里搞权钱交易很难得逞,因为他们视不义之财为“灾祸”,唯恐避之不及。在他们眼里,德是比生命还重要的无价之宝,“钱”是极其渺小的无用之物,因此就不可能出现以财丧德的问题。在这里德为主,钱为仆。
把“金钱”作为第一追求的人,世人称之为“小人”。小人长戚戚,喻于利;见钱眼开,见利忘义;巧取豪夺,损人利己;嫉贤妒能,背信弃义。他们胸无大志,心无良知,好吃懒做,贪图享乐,一味追求花天酒地,纸醉金迷的生活。这样的人,视金钱为命根子,视“道德”为百无一用的精神枷锁。他们一旦从了政、掌了权,就会把权力当做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,大搞权钱交易,疯狂为自己敛财,只要能捞钱,什么事都敢做,徇私舞弊、贪赃枉法、背弃原则、出卖灵魂,等等。因此,越是缺德的人,越能“心安理得”地疯狂敛财。在他们眼里“德”是虚无飘  渺的无用之物,是绊脚石;“钱”是万能的,是可以主宰一切的“神灵”。
  于是就赤裸裸地搞权钱交易,不给好处不办事,给了好处乱办事。在这里钱为主,德为仆。
  君子和小人不是与生俱来的,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有的人先为君子后为小人,有的人先为小人后为君子,有的人表面为君子背后为小人,有的人时而表现为君子时而表现为小人。生活中,纯粹的君子和纯粹的小人是极少数,大多数处于二者之间。有的人算不上是一尘不染的谦谦君子,有时甚至为一己之利而斤斤计较,但总休上看“君子”的成分占主导地位,所以最终被人们划到君子的行列。有的人虽然还算不上是唯利是图的小人,有时甚至还有一些“义”举,但总体上看,还是“小人”的成分占主导地位,所以最终被人们划到小人的行列。
君子和小人都有个形成和转化的过程,这个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,认真修炼者终将成为君子,不修德者终将成为小人。时修时不修者就处于二者之间,这种人时而重德,时而重钱,所以有时表现为君子,有时表现为小人。这种人在思想上懂得道德标准,知道不义之财不可取,不义之事不可为,但由于“修炼”不够,所以在行动上不坚定,在权力、金钱、美色的诱惑面前往往把握不住自己。有的人开始顶住了,后来失守了,有的人在小利面前顶住了,在重金面前失守了。因此,道德和金钱在这些人身上就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关系。不义之财得到的越多,证明其道德水平差得越远。只有那些始终不为金钱所动者才算修成了大德,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。
  老子认为,得道有德者生,失之者亡。我们的老祖宗为了提醒后人不要因钱失德而招惹祸端,很动了-番脑筋。他们在造字时,把“钱”设计为左边一个“金”字,右边上下两个“戈”字,其意为金钱旁边有两个站岗的,如果取之无道,就会挨刀中枪。在造钱时,将其设计为“外圆内方”其意为金钱用途很广,但要取之有道,如不顾道德规范,-味追求钱财,钻到钱眼里去,就要受到制裁,申间的四方框就是牢房的四堵墙。
  古人的良苦用心,在现实生活申得到了充分印证。前不久一名号称“廉政局长”的领导干部因贪污受贿被判刑10年。此人极其善于伪装,除口头上大会小会讲廉政外,经常穿一双解放鞋,背个黄挎包上山下乡,被人称为“挎包局长”、“廉政局长”,先进荣誉一大堆,但背后却极其隐蔽地贪污受贿十多万元。
  可见因钱而失德者必将是德财两空,只有常修德、修大德者,才能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。
(摘自2003年4月1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四版)